【早安健康/何兆芬(研究腸漏超過15年的胃腸肝膽專科醫師)】
自一九五五年以來,世界上的小麥產量增加了十倍。
如今小麥已經成為全世界最常食用的主食,
因為它可以磨成麵粉,儲存相對容易,而且用途很廣,可以變化成為各種食品。
小麥中的麩質會降低肌動蛋白(actin)的濃度,
增加腸子的滲透度,引起T細胞的發炎反應。
因為小麥食品在生活中太常見,
例如麵包、蛋糕、餅乾、麵條、饅頭、包子等中式點心,
因此特別需要小心,請注意食物輪替的重要,
主食要常替換,點心不宜用麵包、餅乾等果腹,以免攝取過多的麩質。
乳糜瀉就是最常聽到,對麩質敏感的疾病。
二○一七年《美國聯合醫學期刊(JAMA)》
發表了有一篇關於乳糜瀉和非乳糜瀉麩質敏感症(non-celiac gluten sensitivity, NCGS)的回顧性文獻,
從二○一○∼二○一七年,共整理了七十七篇期刊。
這篇文獻告訴世人上述兩種疾病是常見的,
雖然都是對麩質敏感,乳糜瀉的發病機轉是從先天免疫反應到後天免疫反應全部到位,
而非乳糜瀉麩質敏感症發炎的層級只到先天免疫反應。
也因為免疫反應沒有這麼全面性,所以沒有絨毛萎縮的現象。
臨床表現上雖然有腹脹、腹痛、腹瀉、便祕、不安、憂鬱、頭痛、疲倦等問題,
但沒有吸收不良,例如:貧血、骨質疏鬆、不孕、皰疹樣皮膚炎等表現。
非乳糜瀉麩質敏感症目前沒有可以檢測的標記,
建議讀者可以用glutenchallenge(麩質測試)的方法,
每天吃八克的麩質(大約兩片麵包),吃一週,
接下來的一週完全不吃麩質(麥製品)觀察上述的症狀是否有改善!
戒麩質很難?回到阿嬤時代的飲食就好了
有患者表示要戒含麩質食品實在很難,
我的建議是,回到阿嬤時代的飲食習慣就好了!.
古早時代,人們三餐吃飯或吃地瓜,點心也多是米製品。
台灣本來是盛產稻米的地區,小麥食品是最近幾十年才開始普及的,
所以,需要戒麩質的人可以參考阿嬤時代的人怎麼吃。
除了早餐外,點心與消夜是一般人常用麵包、餅乾、蛋糕果腹的時刻。
基於健康原則,建議睡前三小時保持空腹不吃宵夜。
若晚餐吃得比較少,加班回家肚子很餓,
可以煮青菜肉片湯,搭配海苔與幾顆核果類食物充飢。
上班族在辦公室不要放餅乾等食物,
不要隨意加入「團購下午茶」的行列,
用米果、少許核果類或水果(避免常吃太甜的水果,芭樂、蘋果是較好的選擇)當點心比較健康。
輪替性飲食是解決之道
因為蛋白質大分子容易引發過敏反應,
所以,食品加工發展出透過水解或是發酵的技術,讓蛋白質分子變小。
但研究又發現,現代人好發過敏,
恐怕跟植物的種植、牲畜的養成、食品加工的過程脫不了干係,
尤其是食品加工使食物發生了變性,讓我們的免疫系統無法辨識,將之視為敵人。
解決之道在於輪替飲食,
我給病人的口訣是「一週二十一餐、一樣食物不超過三餐」,
以小麥為例,我們一週總共要吃二十一餐,麥製品請勿超過三餐。
即使是無過敏、無自體免疫疾病症狀的人,
一天三餐中最好有一餐是米飯或其他的主食,不要餐餐都是麥製品。
「二十一餐、不超過三餐」標準看似嚴格,
但要思考當今食品加工當道,我們會吃進很多看不見的食物成分,
例如:美乃滋、蛋糕、餅乾裡都有蛋,
所以就算我們一週只吃三顆蛋,但實際吃進的蛋的份量遠不止三顆。
輪替飲食也是多樣化飲食,以早餐為例,
除了麵包、饅頭之類的主食外,
我們還有飯糰、蒸地瓜、烤馬鈴薯、水煮玉米之類的主食可選擇,
再搭配不同的蛋白質與纖維來源,
早餐可以吃得很多樣、豐富。
另外,要吃當季、新鮮的食物,盡量選擇原形食物,
少吃加工食品、少吃醬料,須知我們有時只是對一整包餅乾裡的防腐劑過敏,
避開添加物就能減少接觸過敏原。
本文摘自《身體不健康,腸漏先知道》/何兆芬(研究腸漏超過15年的胃腸肝膽專科醫師)/三采文化
文章來源連結 https://www.edh.tw/article/18820